【抗疫一线故事】使命召唤,蓝衣执甲再出发
- 分类:抗击疫情
- 发布时间: 2021-09-11
疫情反弹,烽烟再起,通用医疗成飞医院,蓝衣执甲再出发!2021年6月下旬,随着病毒变异,输入型病例叩响国门,成都作为我国西南门户,抗疫压力倍增。根据成都市卫健委的统一部署,通用医疗一声召唤,成飞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6人支援小组,驰援前线!他们是医师刘堃,护士钟燕、毛川书、袁秋静、胡静馨和张凤。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繁忙工作之余,刘堃医师记录了两个月难忘的新冠病患救治经历。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笔触,去了解一位平凡医生和普通党员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所思、所为、所想、所爱吧!
6月28日,晴,整装出发躬身入局。
(整装待发)
6月末,成都上午的闷热已经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我们一行六人经过周末简单的准备,带着家人的叮嘱,单位领导的殷殷嘱托,肩负着抗疫使命,在医院急诊科门口整装待发,由单位车辆统一送往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我们被分配到了应急一科,到达后,吕春蓉护士长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入科培训。通过护士长对院感流程、病房设施等的全面培训介绍,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我们面对诊疗新冠患者和穿脱防护用品的紧张情绪。
返回驻地办理入住手续后,我们即刻进入到闭环式管理模式中,那就是两点一线、专车接送,工作、休息、休整循环往复。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7月1日,多云,以实际行动为党庆生。
今天是党的百岁生日,也是科里非常繁忙的一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和极端的工作环境中,作为一名党员,我切实感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心里的自豪与光荣,体会到“先锋模范作用”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这种感觉从未如此强烈。
经过前期的严格培训,大家很快就进入了工作角色,被分配到了不同的诊疗小组。除了开展日常的患者收治、医疗操作,同时还要肩负起对病员的起居照料、病区的环境维护和院感管理等工作。
(医生日常查房)
(张凤进行护理操作)
工作期间,为了避免感染风险,我们要穿防护服、隔离衣,佩戴N95口罩和外科口罩,佩戴双层外科手套,厚重、严密的防护让我们的呼吸、行动都变得极为困难。很多同事在刚穿好防护设备的时候,已是汗流浃背。接着就是连续数小时高强度的查房诊疗、护理照料、卫生清理、环境消杀工作,最后还有长达一二十分钟的防护装备的脱取,每一个出病房的同事都大汗淋漓,疲惫不堪。
即使这样,经过短暂休整后,大家还要回到办公区完成日常病历、护理记录等文书书写工作,严格闭环管理。
(张凤进行护理记录书写)
(毛川书环境消杀及卫生清理工作中)
在紧张、忙碌、炎热、汗水中,结束了一天繁重的工作,每个人都疲累不堪。回到住所,我们在手机上回看了七一庆祝大会算是一个小活动,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和身体,隆重的庆祝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这种盛大祥和的氛围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想到在这岁月静好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平凡的努力和贡献,由衷感到欣慰。
7月19日,多云。德国患者给我上了一堂爱国爱党的教育课。
这几天天气异常闷热,下午,毛毅主任在工作群里发送了要收治的患者信息,是一名德国患者,他的隔离点距离医院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高温高热的环境对我们急诊转运同事又是一种考验。
晚上患者进入病房后,照例开始询问病史查体,抽血、完善CT、安排心电图、彩超等检查。了解到他之前在德国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当时发烧一度达40℃,伴乏力,咽痛等症状,但因为没有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故被告知在家隔离休息,期间反复发烧10天后,症状才逐渐好转。
这在我们国内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这个问诊经历让我对国外的疫情严重及医疗资源挤兑程度有了最直观的了解,“生在这伟大的国度,有这样伟大党的带领,我是何其幸运!”一种自豪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这绝对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7月21日,阵雨。患者的心情和这天气一样。
大雨连续下了几天,手机里反复叮嘱家里注意窗户,打雷注意关闭电源,孩子害怕就和大人一起睡等等,我这个O型血也是醉了,开始一天的忙碌。
但是随着各个媒体不断报道河南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加上最近的部分患者出现病情时有反复,出院计划改变后,就变得失眠、情绪低落、易激惹。
这个时候我们又配合心理医生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加油打气,鼓励大家适当增加室内活动,调节情绪,以便更快康复。这样的雨天真的让人心烦!
7月30日,多云。本土病例让毛主任忧心忡忡。
这两天因为收治成都本土病例的事情,毛毅主任一直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因为还可能存在未发病人群,且近期德尔塔病毒有抬头趋势。科室又新成立了一个诊疗小组专门负责本土病例,医护人员更加捉襟见肘。
但通过新闻了解到,广大防疫人员不辞辛劳挥汗如雨的排查管控,广大市民积极配合隔离排查,让我们更有信心控制住这一轮本土疫情。在这里,想对防疫工作人员说声:“辛苦了,有你们在外面,我们在里面很踏实!”
(袁秋静为患者进行排痰护理)
8月9日,晴转多云。做小婴儿的“蓝朋友”;第一例本土患者出院。
今天值夜班,听说昨天收治了一名不满一岁的婴儿患者,父母因为核酸报告还没有出来,继续在酒店隔离,所以我们的护士同事临时充当起来育儿师的角色。
孩子离开父母后害怕,生病后烦躁,饮食量明显减少,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很多护士都已为人母,有一定照护婴儿的经验,抱着孩子来回在单间病房哄睡,慢慢的小朋友习惯了我们这些“蓝朋友”后,吃奶、入睡情况都明显改善,大家都期盼着小家伙多吃多睡,早一点好起来,全家团聚。
(袁秋静在病房当起了新冠患儿的临时妈妈)
8月9日第一名本土患者出院,无意中看到之前康复出院患者留下的一封感谢信,那一刻,我们感到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显得那么值得!我们的战斗堡垒里面,我的同伴们为了患者的康复,真的做到了“呕心沥血”!
8月14日,阵雨。七夕节,为了万家灯火,我愿独守这份孤寂。
今天七夕,你在我心里!
今晚七夕,你在我眼里!
今夜七夕,城里的月光照亮你我,却似相隔万里,
为了这窗外的万家灯火,我愿独守这份孤寂!
8月15日,阵雨。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一名患者反复发烧,呼吸急促,出现嗜睡。血气、生化、CRP等指标提示着呼吸衰竭、肾功衰、电解质紊乱、全身炎性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经省市专家反复会诊,成立了特护诊疗小组,专人专护管理,上了无创,为了稳定内环境,进出液体必须精确到每一毫升反复斟酌。逐渐的,患者呼吸开始平稳,血氧饱和度回升,血压回升,尿量增加,复查指标逐渐趋好。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要尽百分百努力,我们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医者天生倔强!
(右为钟燕为重症患者进行鼻饲护理)
(胡静馨重症护理工作中)
8月16日,阵雨。最后一个夜班风雨交加,病房却那么安宁。
昨天是在中心的最后一个夜班,病房患者一夜特别平稳,早上交班后,我们开始回到酒店隔离。近2个月的支援工作即将结束,我们不辱使命,终于圆满完成抗疫任务,这期间的种种担心、焦虑、疲惫、汗水、情绪、感慨,喜悦和收获都将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当然,减下去的体重,也是小小的犒赏。
在国外疫情复发,病毒变异株不断袭扰着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紧要关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抗疫人员不分昼夜工作在一线,逐渐控制住疫情,这个平稳的局面相当巴适,又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当下,解封不解防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呼吁每一位公民再为抗疫工作出一份力:戴口罩、打疫苗、少聚集、科学防疫,有我也有你!
(上排左起:钟燕 刘堃 袁秋静;下排左起:张凤 胡静馨 毛川书)
(生命之蓝—此图为刘堃医生在休整驻地楼梯间拍摄)
(通用医疗成飞医院刘堃/供稿 本部党委宣传部/编辑)
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通用医疗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90567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