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纪实|通用医疗援沪医疗队实现接管方舱医院患者清零,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 分类:抗击疫情
- 发布时间: 2022-05-11
截止目前,通用技术通用医疗所属
三二〇一医院、西安医院、
红原医院、西园中心
4家医疗机构共70人次医护人员支援上海
目前还有66名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
全力守护上海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使命在肩,共克时艰
不惧困难,静待花开
01
助学助考,方舱里的筑梦方舟
4月15日,带着上海人民的期盼与科室同事的嘱托,通用医疗三二〇一医院与其他汉中市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伍赶赴上海,4月16日前往奉贤区青高路零号基地方舱医院,4月17日凌晨起收治首批患者。
4月27日,青零方舱医院里,上海市九年级学生小雅正在专心答题,当天是上海初三年级的模考。受疫情影响,小雅只能参加由视频监控监考的远程考试。
4月25日,小雅与父母一同住进了青零方舱基地,面对方舱人多、陌生的环境,考试时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能无法进入安心考试状态,小雅和父母都有所担心。
通用医疗三二〇一医院常晓波,是青零方舱医院的陕西援沪医疗队汉中分队队长,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提前部署,将青零方舱医院七楼变为临时考场,贴心准备了长桌、平板电脑等设备,并稳定网络,提供温馨舒适的考试环境,还在考场外安排了工作人员值守,有效避免周边嘈杂环境的干扰,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考试。
“感谢所有为孩子保驾护航的人”,小雅的父亲激动地说,“疫情面前人会被隔离,但爱与梦想不会被隔离”。
答完题的小雅
三二〇一医院所在的汉中医疗队及时摸排掌握需要上网课学生信息,在方舱医院内开辟专门的独立空间,确保学生们在上课期间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点赞。
三二〇一医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用温情耐心和专业技术去呵护入舱患者。
5月4日,青零方舱医院正式关舱,共收治754名患者,首战告捷,实现方舱医院内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零重症转化、病人清零。
月6日,陕西汉中援沪医疗队的首批队员又进驻上海市武宣路9号瑞创谷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做到“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陕西汉中援沪医疗队接管方舱患者清零
三二〇一医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用温情耐心和专业技术去呵护入舱患者。
5月4日,青零方舱医院正式关舱,共收治754名患者,首战告捷,实现方舱医院内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零重症转化、病人清零。
月6日,陕西汉中援沪医疗队的首批队员又进驻上海市武宣路9号瑞创谷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做到“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02
深情款款,致援沪爱人的一封信
通用医疗红原医院核酸检验员张勇,4月3日随同陕西第一批援沪核酸检测队支援上海,每天两点一线,三班倒,已坚守一个月有余。
右一为张勇
目前上海检测任务依然繁重,张勇和团队伙伴们每天检测标本量很大,“基本每天都在4万管左右,记得最多的一班次,我们一下就做了50板,也就是4500管,这个数字真心不易”,张勇说,“忙碌的时候没有觉得,但是一到脱掉防护服的时候,全身彻底湿透,防护服里、手套里都是汗水,鼻梁和耳朵上已经因为口罩、眼罩的压痕而结了血痂”。
张勇刚结婚一个半月,办完酒席不到一个月就奔赴上海支援。他的妻子郑红琴也是红原医院的一名医生,每天坚守在陕西核酸检测一线。
白衣伉俪,共抗疫情。这封感人至深的《致援沪爱人的一封信》,道出了疫情之下的思念和温暖。
正在参加核酸采集的郑红琴(左一)
03
体贴入微,全力消除患者顾虑
此时恰逢上海梅雨季节,气候潮湿。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头戴防护面屏,手戴橡胶手套,工作较平时非常不便。三名队员除了完成现有患者的日常监测,还要针对31个床单位进行终末处理,工作量很大。
当班时,他们发现一对年轻夫妻,妈妈泪流满面,情绪非常激动。通过询问得知,他们13岁的儿子目前独自留守在家,体温39度,自测抗原阳性,情况不明,在家也没人照顾,因此他们非常焦虑、揪心,十分担心儿子的健康。
三人立即开展行动,通过电话指导孩子治疗,同时联系区工作人员安排采集核酸,给予相应解决方案,安抚家属情绪,圆满处理了此次突发情况。患者对他们也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患者对于医护的肯定是一种礼物,也是工作中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身处他乡,萍水相逢,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始终在一起。我们都在不断前进,共同战斗。相信不久的将来。上海肯定会恢复往日的繁华”,裴小瑜说。
04
援沪心语,大白的“疫”线手记
疫情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我们坚定地相信这支汉中援沪医疗队一定能一往无前,攻坚克难,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保卫战,让上海这座城市再次恢复以往的活力。
——三二〇一医院肿瘤内三科 陈秀梅
我被分进了8楼病房,虽然已有1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但这还是我第一次到方舱内工作,心里忐忑不安,担心防护不到位。上班第一天,病人数量从零逐渐增加到了八十几个,一天的工作高度紧张。
结束了一天的战斗后,已经华灯初上,房门口堆满了生活物资,满满的感动。在这里没有人是英雄,只有病人们的安危和集体的胜利。每当走过方舱医院的旗杆下,仰望天空,注目鲜艳的五星红旗,心中自豪和感动油然而生,我愿自己是一束光,去汇聚成那温暖的爱的光辉。
——三二〇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杨馨
今天是我们来上海的第17天了。从第一天来时的惶恐不安到现在的从容冷静,也逐渐习惯了这样的昼夜更迭。在这里我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同行的战友从刚进舱的“萌妹子”变成了“大力士”,我们可以变成“通讯员”、“搬运工”、“心理导师”。舱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一直很焦虑,在工作之余我们常常和他聊天打趣,化解他内心的担心,现在老爷爷的焦虑减少了很多,看见我们时常常挂着笑脸,说着上海话“谢谢侬”。在舱里,随处都能听到“谢谢侬”,简简单单三个字,是同胞对生的希望,对共同抵抗疾病的信心,也是我们援沪队员的定心丸。
——三二〇一医院产一科 冯小雨
方舱工作存在很多局限,各种防护设备也为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入舱出舱的人数很多,且年龄都参差不齐,集中管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就单单出舱后的消杀工作,就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和精力。但我们拥有完美的团队,我们的工作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源源不断的接力,只为最后的成功。看到一个个患者安全出院,我们内心充满希望。
——三二〇一医院心胸外科 冯梦阳
今天是我来到方舱医院的第13天。天还没有亮,我便睡不着了。每天工作后看着被汗水浸湿了的衣裳,被口罩勒红的脸庞,护士的手被汗水泡皱的发白,镜框和口罩的“最美压痕”,更像是我们的“军功章”。 抗疫者,他们是父母、是儿女、是兄弟,也是战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三二〇一医院手足显微烧伤整形外科 刘洋洋
今天已是我援沪的第18天。我感受最深的是舱内患者的心情,有焦虑的、抑郁的、害怕的,在这些患者当中有不少高龄老人和小孩子。我和我的同伴会去特别关注,疏导患者情绪,安慰、鼓励他们。
——三二〇一医院神经内科 杨蓉
当手机里传来了《孤勇者》这首歌:“战吗?战啊!以最孤高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首歌唱的正是这些平凡又可爱的我们。
在方舱医院工作的日子里,很忙碌,每天被防护面屏勒得头生疼,被口罩磨得脸破皮,被防护服憋得闷热,汗水流过的地方生痒,但看着近来陆陆续续康复出院的病友们,送别时他们一句句“白衣天使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等暖心的话语,所有的疲惫、汗水、疼痛都是值得的。
——三二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郑露
三二〇一医院援沪青年群像
上海的疫情已在好转,由汉中医疗队接管的青零方舱也真正做到了清零,通用医疗援沪医疗队继续保持积极心态,留沪为抗疫尽力。
当前,北京疫情防控任务繁重,通用医疗青云职工医院闻令而动,于“五一”期间派出10名医护人员支援青云北区小区、青云北路荣威检测点核酸采集,为社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通用医疗同心战“疫”,愿上海、北京疫情早日结束,大家走上街头繁华与共;愿大白平安回家,早日与家人团聚,相信我们必胜!
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通用医疗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9056721号-1